• 起名
  • 测名
  • 专家
  • 公司
  • 八字
  • 签名
  • 黄历
  • 画堂春·落红铺径水平池 - 诗词典籍起名详情

    画堂春·落红铺径水平池


    作者:秦观  朝代:宋代
    《画堂春·落红铺径水平池》原文:
    落红铺径水平池,弄晴小雨霏霏。杏园憔悴杜鹃啼,无奈春归。
    柳外画楼独上,凭栏手捻花枝,放花无语对斜晖,此恨谁知?
    智能诗词起名
    点击上面图片使用诗词起名工具

    《画堂春·落红铺径水平池》诗词起名重点字分析:
     读音:qíng 起名五行: 姓名学笔画:12 简体笔画:12 部首:日
    晴 qíng 天空中无云或云很少:晴天。 太极鱼智能起名网 m.taijiyu.net 晴朗。晴和。晴丽。晴爽。晴碧。晴雨表。 阴 笔画数:12; 部首:日; 笔顺编号:251111212511
     读音:yù,yǔ 起名五行: 姓名学笔画:8 简体笔画:8 部首:雨
    雨 yǔ 从云层中降落的水滴:雨水。雨季。 雨 yù 下雨,落下:雨雪。 笔画数:8; 部首:雨; 笔顺编号:12524444
     读音:fēi 起名五行: 姓名学笔画:16 简体笔画:16 部首:雨
    霏 fēi 飘扬:烟霏云敛。 云气:“云霞收夕霏”。霏霏(雨、雪、烟、云很盛的样子)。霏微(雾气、细雨弥漫的样子)。 笔画数:16; 部首:雨; 笔顺编号:1452444421112111
     读音:yù,yǔ 起名五行: 姓名学笔画:14 简体笔画:9 部首:讠
    语 (語) yǔ 话:语言。汉语。英语。语录。语汇。语重心长。 指“谚语”或“古语”:语云:“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”。 代替语言的动作:手语。旗语。 说:细语。低语。 Punjabi 语 (語) yù 告诉:不以语人。 Punjabi 笔画数:9; 部首:讠; 笔顺编号:451251251
     读音:huī 起名五行: 姓名学笔画:13 简体笔画:10 部首:日
    晖 (暉) huī 阳光,亦泛指光辉:晖映。 太极鱼智能起名网 m.taijiyu.net 春晖。朝晖。斜晖。 笔画数:10; 部首:日; 笔顺编号:2511451512
     读音:zhī 起名五行: 姓名学笔画:8 简体笔画:8 部首:矢
    知 zhī 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 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 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 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 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 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 ... ...

    《画堂春·落红铺径水平池》诗词起名译文:


    落花铺满了园中小径,春水溢满了池塘。细雨霏霏,时停时下,乍晴乍阴,杏园里春残花谢只有杜鹃鸟的声声哀啼,好像在无可奈何地慨叹春天已经归去了。
    杨柳那边,她独自登上了画楼,手捻着花枝,倚靠在栏杆上。对着这引人愁思的暮春之景,她默默无语,扔掉了手中的花儿,抬头静静地凝望着斜阳,她这满心的对春光的一往情深,对美好年华的无限眷恋之情,又有谁能知晓呢?


    太极鱼诗词起名注释:


    ①画堂春:最初见《淮海居士长短句》。四十七字,前片四平韵,后片三平韵。《山谷琴趣外篇》于两结句各添一字。
    ②水平池:池塘水满,水面与塘边持平。
    ③弄晴:展现晴天。霏霏:雨雪密也。《诗·小雅·采薇》有“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”。亦状云气之盛。《楚辞·九叹·远逝》有“云霏霏而陨集”。杜甫《雨四首》之三:“寒雨下霏霏。”
    ④杏园:园林名,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大雁塔南。杏园是唐时著名园林,在曲江池西南,为新进士游宴之地。《秦中岁时记》:“进士杏花园初会谓之探花宴,以少俊二人为探花使,遍游名园,若他人先折得名花,则二使皆有罚。”此处以杏园借指北宋汴京之琼林苑,杨侃《皇畿赋》:“彼池之南,有苑何大。既琼林而是名,亦玉辇而是待。其或折桂天庭,花开凤城,则必有闻喜之新宴,掩杏园之旧名。”憔悴:形容人瘦弱,面色不好看。这里形容暮春花事将尽的景象。杏园憔悴,用杜牧《杏园》诗:“莫怪杏园憔悴去,满城多少插花人。”故知此词写落第心情。
    ⑤手捻花枝:古人以为表示愁苦无聊之动作。
    ⑥“放花”二句:明沈际飞评日:“此恨亦知不得。”因抒落第之恨,事关政治,故云“知不得”。


    太极鱼智能诗词起名

    分享到:
    提交序列码 申请序列码 专家起名
    (C)2010 - 2025 太极鱼起名算命网
    www.taijiyu.net
    关于太极鱼 - 服务条款 - 合作联系

    渝ICP备19015303号-1

    声明:本系统来源于中国民俗学的一些测算方法,并非科学研究成果,仅供休闲娱乐,请勿迷信,按此操作一切后果自负!